刚刚过去的2025年9月,国内多个城市密集出台楼市新政:如上海调整了房地产税免征标准、深圳放松了非核心区的限购、广州允许房地产开发商自持住房入市销售、东莞针对新房市场,发放了最高3万元购房补贴等等。从这些政策的出台,可以发现,地方政府救市的强烈信号。
从短期来看,上述这些措施,有可能刺激部分需求的释放,但从近年来的救市经验而言,这种政策刺激带来的市场回暖,不仅只是死水微澜,而且持续的时间也较短,无法从根本上扭转房地产市场的衰退趋势。就像深圳,在非核心区限购放松后,短期内带看量环比上升了大约30%,但成交转化率,依然低于2022年的平均水平。这印证了经济学上的一个常识:当居民对收入增长的预期转弱时,边际性政策的红利,很难触发大规模的购房行为。
中国人民银行在2025年三季度发布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国内61.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增加储蓄"而不是消费,更不是购买住房。据悉,超过6成的居民愿意储蓄,这一比例创下十年来的新高,而"增加投资"的意愿,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幅度为9.8%。这种保守的财务倾向,直接削弱了房地产市场政策的传导效果。
当前,国内房地产市场困境的核心矛盾,在于居民资产负债表的结构性问题。一来,国民经济的调整、出口行业的波动等因素,造成了中高收入群体的收入不确定性增加。一个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出,在2025年上半年,35岁至45岁职场人的平均薪资,与2024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3%,而这一年龄段正是改善型住房的主力需求群体。二来,现有存量房贷的压力持续增加。
有观点认为,要破解当前房地产市场的僵局,需要超越传统的房地产调控思维,构建收入、消费、投资的良性循环机制。那就是,1. 创新收入保障制度:建立行业性就业保障基金,在经济波动期,通过工资补贴,来稳定中产阶层的收入。同时加快个人所得税的改革,提高专项附加扣除标准,实质性减轻中等收入群体税负。2. 对于房贷利率,进行市场化改革:对存量房贷实施差异化的利率重置机制,允许贷款人按最新LPR重新签订房贷合同。
3. 重构住房供应体系:广州试点的开发商自持住房的入市政策,可以推广到全国各个城市,配套REITs金融工具的开发,将存量房转化为租赁住房,既消化了库存又平抑了租金。4. 新型城镇化配套措施:结合产城融合的趋势,在都市圈范围内,实施"购房资格互认以及公共服务共享",如深圳与东莞的社保年限累计计算政策,可释放出200万至300万的新增购房资格,但同时需要同步配置医疗教育资源。
近期多地房地产市场的政策调整,犹如给市场注射"强心针",但要实现房地产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通过收入分配改革重塑购买力,通过金融创新化解债务压力,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重建等措施。
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