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时观测的澜沧江——澜沧江扎曲河囊谦辫状水系。
实时观测的鄂陵湖。
青海生态之窗。青海日报记者 宋明慧 摄
展开剩余79%鄂陵湖鸟类。
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第二点位观测到的藏羚羊。图片除署名外由省生态环境厅提供
时间:2025年6月16日8时35分
地点:可可西里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
估算有30余只藏羚羊迁徙时经过此区域,在千里之外的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藏羚羊迁徙的实时画面呈现在“青海生态之窗”。去年8月,这里还记录到1200余只藏羚羊回迁时经过青藏公路和铁路的珍贵画面。随着“青海生态之窗”作为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越来越多的人近距离目睹到“高原精灵”。
从河湟谷地到青海湖流域,从祁连山麓到三江源腹地,“青海生态之窗”在电子大屏上分隔出一个个观测点位:打开黄河源鄂陵湖的观测点位,湖岸上停憩的鸬鹚和旷静的湖面形成对比;澜沧江源囊谦辫状水系观测点位,借助大数据传输千里之外水流交错纵横的实时画面;年保玉则观测点位,呈现出雪山、湖泊、草原交辉的美轮美奂……
时光如昨、历历在目。2016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到青海考察,在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远程视频察看黄河源头鄂陵湖—扎陵湖、昂赛澜沧江大峡谷、昆仑山玉珠峰南坡、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等点位实时监测情况。
“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摸清家底、掌握动态,要把建好用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这项基础工作做好。”将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落实在行动上见效于工作中,“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持续升级完善,实现对重要湖库、冰川雪山、草原湿地、河流湖泊和珍稀野生动物的实时观测,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辅助支撑自然保护区监管和物种多样性监测,服务重点生态功能区监管。
说起几年来的变化,省生态环境厅信息中心副主任陈良博告诉记者:“点位从6个增加到76个,实现对三江源、祁连山等五大生态板块重点区域的视频观测,也对生态环境保护非现场监管发挥了重要作用,好比是‘千里眼’和‘顺风耳’。”
山宗水源、大美青海,当高天厚土铺陈出的自然之美同框出镜,“青海生态之窗”成为展示青海魅力的一张“数字名片”,前不久获评2025年“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全国十佳环保设施开放先进典型。
不光是“青海生态之窗”远程网络视频观测系统持续升级完善,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也在持续完善提档中。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综合部部长保善磊介绍:“环境监测从原来的水、气、土等要素的常规监测拓展至‘天空地’一体监测,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在生态环境监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以水质监测举例,保善磊讲述着前后的变化。“以前青海湖水质监测只能去现场采样,在限定时间内带回实验室分析水质变化,现在借助卫星遥感技术,对关键水质指标开展高光谱、多光谱遥感反演,实现了覆盖全湖的快速分析。”
科技成为了生态环境保护重要的“加持力”,保善磊感慨,以前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借助传统监测手段,现在借助遥感监测技术,可以及时发现生态环境问题,一旦发现有破坏生态环境问题线索,就会迅速前往处置,监测更加精准,还大大节约了时间和人力成本。
青海是三江之源、“中华水塔”。2024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重中之重是把三江源这个‘中华水塔’守护好,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水源涵养能力。”
说到覆盖全省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保善磊介绍,三江源区域辽阔、面广点多,尤其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等江河的发源地,监测网络的日臻完善,正如保护生态环境的“眼睛”一样,实现了动态监测。
此外,无人机也成为了生态环境监测的重要力量,是青海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重要内容。它不单可以用来采集水样等,还可以通过航拍对比分析特定区域内环境是否发生变化。
保善磊做着比较,以前水质监测基本是沿河岸或者沿桥梁处布设监测取样点位,现在借助无人机采集水样,不再受水流量大小或河道宽窄、水域面积的限制,采集分析的数据更加精准翔实,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近年来,青海生态环境保护有目共睹,“生态高地”成为展示江源生态的亮丽名片。随着科技手段在生态环保领域的广泛应用,青海加快构建“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形成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土壤、声、辐射、生态等要素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保善磊介绍,随着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一系列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完成实施,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水利、农业农村、林业和草原、气象等部门在重点区域优化构建了多要素监测站点体系,纳入各部门例行监测,分别开展专项生态监测工作,形成权责明晰、齐抓共管的生态监测体系。2024年,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中国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兰州大学等申报的4个监测站纳入第二批国家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名单。
到目前,全省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点增加到73个,地表水环境质量监测断面增加到99个,增设了地下水监测点27个。建成的青海省生态环境重点区域遥感监管平台,拓展对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地保护区、重要工业园区等重点区域人类活动遥感监测,实现全省生态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监测全覆盖。
随着工作不断深入,保善磊有着至深感受:“日益完善的‘天空地’一体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已成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的‘哨兵’和‘耳目’,好比精准的‘望闻问切’,是污染防治最重要的基础。”
来源丨青海日报 记者 宋明慧
发布于:北京市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