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时代
视频会议已成为
企业、机构乃至个人
日常沟通协作的重要工具
它打破了时空限制
让远隔千里的人们能够实时交流
然而
随着视频会议的广泛应用
其潜在的安全风险也不容忽视
一次未设密码的会
一个被误邀的参会者
一段随意录制的屏幕内容
都可能让商业机密 内部信息在“一瞬间”外泄
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
案例
某企业通过工作内网召开视频会议,传达1份秘密级文件。由于技术条件限制,部分下属公司工作人员通过手机中的视频会议软件接入参会,导致外部人员“侵入”,涉密文件部分内容被窃取。案件发生后,该企业行政部门负责人被给予扣薪、责令检查等处理。
案例
某单位通过一款移动互联网视频会议软件,对各地工作人员进行涉密业务培训。其中,某培训老师讲课内容涉及国家秘密,但该单位未事前提醒说明、事中也未跟班审查。参加培训的项某为反复学习,在使用个人平板电脑听课的同时利用录屏功能,将课程内容尽数录下,并上传至某互联网视频平台,造成泄密。案件发生后,该单位负责组织培训的相关负责人员被给予党纪政务处分。
警方提醒
别让视频会议变 “直播”
守护网络安全
从每一次视频会议做起
大家是否清楚
视频会议存在哪些泄密隐患呢?
01 |数据传输“裸奔”危机
部分视频会议系统仅对用户与服务器间的通信进行加密,但服务器接收数据后可能解密存储。一旦黑客攻破服务器,会议内容将面临泄露风险。
02 |云端文件“无防”困境
默认允许参会者自行上传文件至云端,却未对“云文件”进行强加密或访问权限控制。若密码泄露或被破解,会议资料可能被恶意下载。
03 |功能插件“后门”隐患
OCR识别、AI写作等第三方插件可能自动上传会议数据至后台,若后台防护不足,可能成为窃密跳板。
04 |会议链接“敞门”风险
未设置参会密码、身份验证的会议链接,可能被黑客利用伪装身份进入会议,窃取敏感信息。
05 |录屏功能“双刃”效应
如私自录屏、使用非涉密设备处理涉密会议内容、将涉密文件通过微信等渠道传输等行为,均可能导致泄密。
筑牢视频会议 “安全防线”
这几点要牢记
↓↓↓
1加密升级“全链路”
选择支持端到端加密的会议系统,确保音频、视频、聊天内容全程加密传输,禁止使用无加密功能的消费级软件处理涉密信息。
2权限管控“颗粒化”
启用“主持人权限”模式,会议开始前设置参会密码、身份验证,会中关闭文件传输、屏幕共享、录屏等功能,防止敏感操作。
3云端存储“隔离区”
涉密会议禁止使用公共云服务,需搭建专用加密云平台,并设置文件下载审批、操作日志审计等机制。
4插件管理“白名单”
禁用非必要的第三方插件,对必需插件进行安全检测,防止其成为数据窃取通道。
5物理环境“净空区”
涉密会议应在屏蔽无线信号的场所召开,参会者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统一存放至保密柜,避免电磁泄漏。
6应急处置“秒响应”
制定应急预案,一旦发现异常登录、数据外传等行为,立即启动会议锁定、踢出可疑用户,并保留日志配合调查。
视频会议的便捷
不该以信息安全为代价
别让一场本应私密的沟通
因为疏忽变成 “全网直播”
守住每个环节的细节
才能让线上协作既高效又安心。
【来源:平安黄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发至邮箱newmedia2023@xxcb.cn,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内容咨询及合作:19176699651;yuanshipeng@xxcb.cn。
举报/反馈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