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曦集成电路马上就要上会了,这消息在投资圈里炸开了锅。 想想看,一家专注GPU的硬科技公司冲刺IPO,背后牵动着多少关联方的神经? 尤其是那些早早押注的上市公司,现在是不是都等着分蛋糕呢?
超讯通信这波操作可真是亮眼。 它直接持有沐曦8%的股份,这个比例在A股里可是头一份。 不光如此,超讯通信还是沐曦GPU在特定行业的全国总代理,两家还合资成立了“讯曦智能”,专门搞GPU服务器生意。 2025年,超讯通信和沐曦签了一笔14.88亿元的采购大单,结果今年上半年财报显示,其净利润直接飙升155%。 这数据摆在这儿,明眼人都能看出沐曦的业务对超讯通信业绩拉动有多大。 股权绑定加上订单支撑,超讯通信这步棋下得稳。
但问题来了,其他公司是不是也能这么顺利搭上车? 中科蓝讯的情况就有点不同。 它直接持股沐曦0.24%,虽然比例不高,但子公司早年投了5000万参与沐曦A轮融资。 中科蓝讯主业是做蓝牙音频芯片的,低功耗技术据说能和沐曦的边缘计算场景擦出火花。 不过,眼下它的受益逻辑更多还是股权投资增值,技术协同还得看后续落地。 2025年上半年,中科蓝讯的财报里并没明确提到沐曦合作带来的收入变化,市场都在观望。
再看中山公用,它通过新能源基金间接投了沐曦,具体占股多少没公开。 这家公司主业是水务、环保这类公用事业,和芯片八竿子打不着。 沐曦上市后,中山公用最多能从基金那里分点投资回报,但想靠这个拉动整体业绩? 难。 毕竟业务协同性太弱,2025年中报里也没见相关收益体现。
友发集团倒是通过旗下基金间接持有了沐曦1.76%的股份,在间接参股的上市公司里占比最高。可它和沐曦之间零业务往来,纯财务投资。 友发集团主业是钢管制造,和AI芯片根本不沾边。 沐曦上市后,友发集团能赚到的也就是基金退出时的收益分成,对营收和利润的贡献估计有限。 2025年以来的公开信息里,友发集团也没披露过和沐曦的合作进展。
光环新网的故事听起来更悬乎。 它和沐曦共建AIGC算力网络,搞GPU集群部署,概念挺时髦。 但翻遍2025年上半年的财报,合作项目还没转化成实际业绩。 光环新网的主业是IDC服务,本来指望借沐曦的技术提升算力业务附加值,可现在连订单细节都没披露清楚。 市场质疑声不断:这合作到底是不是雷声大雨点小?
说到这儿,不得不提沐曦本身的技术背景。 这家公司主打高性能GPU,瞄准的是国产替代赛道。2023年以来,AI算力需求爆发,沐曦的产品在服务器、边缘计算场景都有应用潜力。 但芯片行业烧钱猛、周期长,沐曦目前还没盈利,上市后能不能持续高增长还是未知数。 这些关联公司押注沐曦,其实也是在赌国产GPU的未来。
超讯通信的案例之所以突出,是因为它把资本和业务绑死了。 持股8%不算小数目,再加上14.88亿的订单兜底,业绩已经实打实体现出来了。 2025年10月的行业数据显示,GPU代理业务的毛利率能冲到20%以上,超讯通信这波吃到了技术红利的头啖汤。 但其他几家就没这么幸运了,比如中科蓝讯,虽然持股少,但市场给它贴了“边缘计算概念股”的标签,股价偶尔会跟着沐曦的消息波动。 可财报里始终没见技术合作的具体成果,投资者难免嘀咕:这协同效应是不是纸上谈兵?
中山公用和友发集团更像是财务投资者角色。 中山公用背后有地方国资背景,投资沐曦可能带着战略布局意味,但公用事业板块的现金流稳定,投资回报对整体影响微乎其微。 友发集团则完全看基金退出时的估值套利,1.76%的持股听着不少,可沐曦上市后股价万一波动,收益可能大打折扣。 2025年私募股权市场的案例显示,间接持股的上市公司往往要等锁定期过后才能变现,流动性是个坎儿。
光环新网的合作模式最值得琢磨。 算力网络是AIGC的基础设施,沐曦的GPU如果性能达标,光环新网的数据中心就能直接采购部署。 可问题在于,沐曦的产品还没经过大规模商用验证,光环新网2025年中报里,算力业务收入增速平平,显然合作还没转化成订单。 有行业分析师指出,GPU服务器采购周期长,从测试到落地至少要半年,光环新网的业绩兑现可能比超讯通信慢好几拍。
再看市场情绪,沐曦上会的消息一出来,超讯通信的股价一周内涨了12%,而中山公用和友发集团几乎没动静。 这说明资金更认业务绑定的逻辑,纯财务投资的故事不够性感。 中科蓝讯因为带点技术概念,偶尔有短线资金炒作,但持续性存疑。 光环新网则被质疑“蹭热点”,毕竟合作项目没收入体现,投资者怕踩坑。
细节方面,超讯通信和沐曦的合资公司“讯曦智能”已经注册运营,主打GPU服务器定制,客户群瞄准政府、金融等特定行业。 2025年下半年的行业调研显示,这类服务器单台售价能过百万,毛利率超过30%。 而光环新网的算力网络还处在建设期,沐曦的芯片是否能量产交付都是变数。 中科蓝讯的技术互补听起来美好,但边缘计算芯片需要软硬件适配,两家公司还没联合发布过解决方案。
投资圈里常说的“搭车吃肉”,关键看车稳不稳。 超讯通信的车轮子已经转起来了,订单、股权、合资公司三样齐全。 中科蓝讯的车还在调试中,技术协同需要时间验证。 中山公用和友发集团相当于买了张车票,但车能开多快,他们控制不了。 光环新网则像是临时搭伙,车还没出厂就得自己先修路。 沐曦的IPO进度是2025年10月的焦点,但这些关联公司的命运,最终还得看沐曦产品能不能打。
数据不会骗人。 超讯通信2025年上半年155%的净利润增长,直接挂钩沐曦订单;而光环新网同期IDC业务收入仅增5%,合作效果微乎其微。 中科蓝讯的投资收益还没计入报表,因为沐曦没上市,股权价值按成本法计量。 中山公用和友发集团的基金投资账面浮盈可能不错,但二级市场变现前都是纸面富贵。 有私募人士透露,沐曦A轮投后估值已翻倍,但上市后能否维持高溢价,得看发行价和市场情绪。
行业对比也有意思。国内GPU赛道除了沐曦,还有壁仞、摩尔线程等玩家,竞争激烈。 超讯通信押注沐曦算是孤注一掷,万一沐曦产品迭代慢,代理业务可能受冲击。 中科蓝讯的蓝牙芯片主业稳定,沐曦投资只是锦上添花。 中山公用和友发集团更像旁观者,沐曦成败对它们主业没影响。 光环新网则面临两难:继续押注沐曦可能浪费资源,转投其他厂商又得重来。
沐曦的技术团队背景挺硬,创始人来自国际大厂,但GPU研发烧钱厉害,2024年沐曦还亏着几个亿。超讯通信敢签14.88亿大单,显然是赌沐曦能快速商业化。 可芯片行业变量多,比如美国制裁升级、代工厂产能紧张,都可能拖累沐曦进度。 这些风险,关联公司们是不是都掂量过了?
市场总爱炒预期,但业绩才是硬道理。 超讯通信的案例之所以被热议,是因为它用净利润暴涨证明了“吃肉”的可能性。 其他几家还停留在故事阶段,投资者得耐心等验证。 沐曦上会只是起点,这些关联公司谁能笑到最后,还得看接下来半年订单和财报怎么走。
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