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学者整天拿着宋代野史及存疑错漏县志,府志,权威性低的文献,来佐证封川是汉朝广信县及县治。尽量避开唐代及更早前汉代正史,绝不提及《汉书地理志》及《水经注》,史料不但要有史还要地理。他们知道史学界只认正史,野史往往上不了台面。史学界都知道更接近历史事件发生第一手文献更存历史价值,特别是正史。这些学者却拿着差不多隔千年久远的宋代权威性低的文献如《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举证,文献记载汉朝广信县相互予盾,一字之疑,存史价值不高。
某些学者更是对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及正史《后汉书》影响力巨大唐代李贤太子事件,章怀太子注认定汉朝广信县城及汉朝广信县治所今梧州,成为后世文献沿袭,而耿耿于怀。
《旧唐书.志.卷二十一》明确记载:"汉苍梧郡冶,广信县,即今梧州",这是唐代官方对汉代行政区划的权威认定。
1.可查文献记载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广信县直接更名苍梧县(今梧州前身)。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梁信郡废改沿革为封川县。隋开皇十年590年,因前朝国号避讳及消除政治影响,朝廷裁撤梁信郡及其下辖政区,同期被废的还有同属岭南的梁泰郡、梁寿郡等。
封川县(封开县)非汉朝广信县冶所,封川县曾属苍梧郡管辖,并为隋大业三年开始设立隋朝苍梧郡冶所,封川县为隋朝苍梧郡冶所時间从隋大业三年(607年)至隋末(618年),封川县仅为隋朝苍梧郡短暂治所,宋代文献混淆造成误读,封川县非汉朝苍梧郡冶所。封川县属晋康郡分置梁信郡废改沿革封川县,封川县非广信县析置与广信县无隶属关系。
《通典》未提及梁信县改封川县历史记载,也未提及梁信县历史沿革,无任何梁信县历史信息记载。《通典》是权威典章制度专史。
2.历史文献记载可查,唐朝《通典》通典卷第一百八十四州郡十四封州今理封川縣,晉以前土地與晉康郡同。梁置梁信郡,兼置成州。隋平陳,弓梁信郡,改成州為封州;爆帝初州弓為封川縣,屬蒼梧郡。大唐復置封州,或為耋封郡。晋康郡,东晋永和七年(351)年置,治元溪县(今广东德庆县东)。属广州。辖境相当今广东省德庆、郁南、罗定等市 。
3.《通典》作者杜佑,(735-812)唐朝任过丞相,岭南节度使高官要职,即唐朝管辖岭南道最高行政长官,对岭南地区,历史沿革,行政区域,山川河流,风士人情了如指掌,撰编《通典》岭南篇,准确性、真实性、存史价值很高。《通典》具有极高的权威性。作为唐朝著名宰相杜佑编撰的史学巨著,《通典》是我国古代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典章制度的通史,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地位。
《隋书》卷三十一志第二十六 封川 梁曰梁信,置梁信郡。平陈,郡废。十八年改为封川。
《大清一统志》是清代官方编纂的全国性地理总志。《大清一統志 》- 第44部分 汉置端谿县属苍梧郡后汉及晋初因之东晋永和七年分置晋康郡宋齐以后因之梁普通四年析晋康地置梁信郡隋平陈郡废属端州唐武徳四年复。
4.梁信不同等广信
《永乐大典》(明)解續 卷二记载:而《通典》于苍梧县下注云,汉广信县城即此地则是苍梧乃广信所治。广信与梁信郡,则二者之名。固不容以相紊也。宋沿唐旧。元不改。《通典》明确记载汉朝广信县城、汉朝广信县冶所今梧州。《通典》明确封川县非汉朝广信县冶所。
二、史学价值以正史为主, "三通四史"存史价值在史学界认可存史价值更高,具有权威性,核心典籍组合。如更接近历史事件,所发生年代时间所记载的文献,越真实。野史只能作为辅助佐证。宋至清代历史文献,特别有些县志,编纂作者参差水平不一,或存信息差,错漏,更有个别为地方沽名钓誉,准确性,真实性,存史价值让人存疑。
史学界公认最有历史价值,且最早完整详细记载整个汉朝是汉朝的班固《汉书.南粤传》及《汉书.地理志》,班固是汉朝人,活在那个年代,记载历史事件,地理标志,真实性,准确性不容质疑,不是后人所比及,所编撰《汉书》公认是正史之冠,二十四史前二史,最有影响力正史之一 。
《汉书》县名广信者,谓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也。《汉书》明确记载:"汉苍梧郡冶,广信县今梧州。《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广信县有漓水关,漓水(桂江)与郁水(西江)交汇处,今梧州万秀区河东。而封川县今封开县地理是没有漓水关。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准确记载封水(贺江)与郁水(西江)交汇处流向西南是汉朝广信县今梧州市,而非东南方位的封川县今封开县,即汉朝广信县冶所与封川县无半点关联。
《水经注.卷三十六》记载:汉朝广信县是漓水(桂江)和封水(贺江)汇入西江范围内的位置(即今梧州市区)。相当于现代房产宗地红线图,记载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水经注》可证封川非汉朝广信县。
《汉书地理志》记载汉朝交州刺史部冶所及广信县位于今梧州万秀区。《水经注.卷三十六》记载:汉朝广信县是漓水与郁水交汇处今梧州市万秀区河东。杨守敬《水经注蔬》记载又东迳苍梧广信县,(守敬按:汉县,为苍梧郡治,后汉、吴、晋、宋、齐、梁因,今苍梧县治。)漓水注之,(守敬按:《漓水》篇见。《水经注蔬》明确苍梧县今梧州为汉苍梧郡冶自汉代至南朝梁不变,有漓水关。
汉代漓水关今梧州市桂江河三江口(浔江、西江、桂江交汇处),此处称鸳江秀水世无双,唐宋八大文学家苏轼(苏东城)曾途经过此地写下千古名句《九嶷吟》苍梧独在天一方印证汉朝广信县今梧州历史文脉与历史地理吻合传承。
梧州龙母庙桂江河鸳江春泛
苍梧王城的所在地。清同治《苍梧县志》记载:"高后五年,佗以其族赵光为苍梧王,治广信。""古广信土城也,昔苍梧王赵光始居此土。其后汉置郡县交趾刺史因之。考其旧基依茶山(今北山),傍桂水(今桂江),大江(今西江)绕其前。"清同冶《苍梧县志》记载赵光为苍梧秦王,居住苍梧王城,汉苍梧郡冶广信县,汉朝交趾刺史部冶所今梧州万秀区东正路、东中路一带,经考证汉代广信县地理与现代梧州市万秀区河东一带地理完全吻合。
《读史方舆纪要》地理典籍:记载汉朝广信城旧址位于梧州大云山麓,临桂江(今桂江)与西江交汇处 。《汉书》记载汉苍梧郡设漓水关,顾祖禹考证其位于梧州府城西南,为汉代重要海关,进一步佐证郡治所在地。
《辞源》明确记载:"汉苍梧郡冶广信县今梧州,汉代广信县直接更名苍梧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梧州府条 汉朝广信县旧城在大云山麓,东北跨山,西南两面皆临江。" 《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汉既定南越之地,置交趾刺史,别于诸州,令持节治苍梧(今梧州)。《广西通志》及当代《梧州市志》均坚持"梧州说"汉苍梧郡冶广信县今梧州。
现代官方最权威是《中国历史地图集》确定汉朝广信县旧址今梧州。《中国历史地图集》明确汉朝广信县冶所今梧州市,此书是国家级专家组结合最有价值历史文献,经国务院,外交部审查。此书是中学历史教材采用。由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团队参与编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史地研究室主持编纂《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确定汉朝广信县治所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梧州市。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确定汉朝广信县今梧州市。《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在权威性上显著优于《中国地名集》。
官方权威国家民政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国地名信息库)梧州市记载秦为桂林郡(唐杜佑《通典》记述属南海郡)。汉高后五年(前183),赵佗称南越武帝,建苍梧王城,为梧州建城之始;元鼎六年(前111),汉武帝灭南越国后置苍梧郡,郡治广信县苍梧王城。元封五年(前106),武帝将交趾刺史部移治苍梧郡广信县,统辖岭南的苍梧等9郡,梧州成"岭南要地",为岭南首府。建安八年(203),改交趾为交州,置交州牧,治广信。梧州自建制以来,历汉、三国、魏晋南北朝,达700多年,一直为郡、县治所。至隋开皇三年(583),改广信县为苍梧县。
官方权威国家民政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国地名信息库)确定汉苍梧郡冶广信县、汉朝广信县冶所位于今梧州市万秀区。
官方权威国家民政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中国地名信息库)确定苍梧王城旧址、汉朝交趾(交州)刺史部冶所位于今梧州市万秀区,汉朝广信县作为古代地名,其治所位于今广西梧 州市万秀区。该县是汉代苍梧郡首县,见证了赵佗建立的苍梧王国历史。
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记载当前行政区划中,汉朝广信县相关区域明确划归广西梧州市万秀区管辖,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的标准化数据可作为权威依据。
根据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官网的权威信息,汉朝广信县现属梧州市辖区。虽然历史上存在"封开说"与"梧州说"的争议,但现代地名归属已明确为梧州市万秀区。
汉朝广信县治所位于今梧州市,这一结论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官网中已明确标注。现代定位国家民政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明确记载汉朝广信县位于梧州市万秀区,成为官方权威认定。
官方权威国家民政部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官网实時发布权威性显著优胜《中国地名集》工具书。
在今日两广之地,历史的脉络深邃而复杂,尤其是关于古代行政区划的变迁,往往引人入胜。近年来,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汉书地理志》历史价值,真实性,准确性远远超过后面唐宋至清代历史文献记载的汉代广信县,为现代人探寻岭南文化的起源提供了珍贵的线索。
岭南最早首府"的行政功能集中于梧州,梧州是汉朝最早岭南首府,广信县名称中的"广"源自汉武帝诏书"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其行政中心长期设在梧州成为后世"广东""广西"分界的地理原点。梧州的历史地位:作为汉朝最早岭南首府,梧州是中原文化与百越文化交融的核心节点,现存大量汉代遗址(如苍梧王城遗址)佐证其行政中心地位。漓水关(汉置重要海关)位于梧州西南,印证其作为交通枢纽的地位。苍梧王城遗址位于梧州万秀区河东东正路、东中路一带,与汉代政治中心高度契合。
梧州万秀区出土东汉羽人铜灯国家一级文物
梧州拥有密集的汉代陶器、墓葬群等考古遗存,梧州作为汉代丝绸之路重要对接点,古地名“漓水关”关隘为汉代军事交通要塞,梧州战略地位凸显著,直接关联广东、广西的命名渊源。
梧州为浔江、西江、桂冮交汇处三江口在汉代为岭南地区连接中原王朝重要交通枢纽,重要军事要塞,据《汉书》记载汉武帝派遣下濑将军甲率军攻打苍梧今梧州,同时配合楼船将军杨仆从豫章(今南昌)出发,沿浈水东下,目标直指苍梧今梧州。此次军事行动是汉武帝统一岭南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削弱南越国的势力范围。下濑将军隶属于汉武帝时期的楼船军,负责水军作战,沿灵渠线直达古地名“漓水关”攻打苍梧(今梧州)。此次攻势明显针对南越国在苍梧(今梧州)的苍梧王赵光军事据点,属于汉武帝平定南越国后的军事行动。苍梧王赵光投降汉军,汉武帝在元鼎六年(前111年)封原南越苍梧王赵光为隋桃侯,食邑三千户 。这次历史事件,汉武帝的军事行动,印证梧州在汉代战略地位凸显著,梧州古地名“漓水关”作为汉代军事关隘有非常重要历史地位。
汉代漓水关是确定汉苍梧郡冶广信县及汉朝交趾刺史部治所位于今梧州的核心地理标志。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立汉苍梧郡,汉朝广信县治所位于今梧州,赵佗建立的苍梧王国旧址位于今梧州市,汉武帝将此地作为汉朝交趾刺史部治所,强化中央政权对岭南的统治。梧州成为岭南地区早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该区域凭借灵渠线的战略地位,梧州为中原与岭南文化交融的重要枢纽。秦代战略作用:秦始皇通过灵渠运输军需物资,梧州成为秦军深入岭南的跳板 ,移民与贸易中心:作为南下移民集散地,梧州促进了中原与岭南的文化、经济交融 ,海陆丝绸之路重要对接点:梧州长期承担中原通往海外的重要中转站角色。梧州作为汉代灵渠线的关键节点,其战略地位体现水陆交通枢纽, 灵渠连通湘江与漓江,使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交汇于梧州,形成南北水运核心通道 ,多线路汇聚:无论是经灵渠的水路,还是潇贺古道的陆路,最终均在梧州汇合,再分流至北部湾或广州。
标注汉代漓水关
汉代广信县旧址今梧州
梧州西江明珠塔
《前汉书》作注的唐人颜师古曾评说过:"中古以来,说地理者多矣,或解释经典,或撰述方志,竞为新异,妄有穿凿,安处附会,颇失其真。后之学者,因而祖述,曾不考其谬论,莫能寻其根本。”
考史历史文献应以正史为主,采用有重大历史价值,影响力文献,野史为辅。随着時间推移,编篡或编撰的历史文献,可因古代信息差,作者参差水平不一,朝庭干扰等因素,会造成有些历史文献存疑错漏,误编误抄。其准确性,真实性会有可能偏差,存史价值不高,难以正本清原,还原历史。
作者:陈红阳
版权侵犯,联系删除
参考重要历史文献:
1.《旧唐书.志.卷二十一》
2.《水经注.卷三十六》
3.汉书地理志
4..通典
5.清同治《苍梧县志》
6.水经注蔬
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