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许多农村地区,过去常常能够看到由红砖建成的房屋,红砖作为一种常见的建筑材料,曾经是许多人建造住所的首选。但近年来,这样的房屋已经变得越来越少,原因在于国家逐渐禁止使用红砖盖房子。红砖制作简单、成本低廉,这使得它在过去的建筑市场中占据了一席之地。然而,随着国家对红砖的禁令逐步实施,背后也反映出了其生产与使用所带来的诸多问题。那么,为什么国家要限制红砖的使用呢?这种曾经被广泛青睐的“物美价廉”的建筑材料,究竟隐藏着哪些危害?
红砖的主要原料来自于农田中的黏土,黏土与水混合后加入页岩、煤石等材料,经过高温烧制而成。由于原料取材容易,且成本低廉,制作工艺也相对简单,因此红砖成为了我国许多农村建筑的首选材料。与我国传统的泥土房相比,早期的红砖房不仅具备更好的隔热性和隔音效果,而且房屋结构也显得更加坚固。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村居民选择使用红砖来建造房屋。此外,早期的红砖生产技术并不复杂,很多人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制作红砖,自己动手建房也成了一种常见的现象。而对于无法自己生产的居民,他们也可以选择购买成品红砖,由于红砖的价格低廉且生产厂商众多,购买十分方便。直到国家禁止使用红砖后,这种现象才逐渐减少。那么,红砖的使用究竟带来了哪些危害呢?
展开剩余76%我国禁止红砖的生产和使用,首要原因在于其主要原料——黏土的来源。黏土的开采常常占用耕地,而我国作为人口众多的国家,耕地面积本就紧张。对于一个人口超过13亿的大国来说,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保护耕地、避免水土流失已经成为了国家的重要战略。因此,任何消耗耕地资源的行为都必须谨慎。生产红砖的小型工厂常常需要在几十亩土地上开采黏土。据统计,过去几年,红砖生产每年占用了50万亩耕地。随着耕地被破坏,土壤流失愈加严重,若想恢复这些土地的肥力,可能需要数十年的时间才能实现。因此,红砖的生产不仅对我国的粮食安全造成了威胁,也给农业发展带来了无法修复的长远影响。为了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国家不得不采取措施,逐步禁止红砖的大规模生产。
除了占用耕地外,红砖的生产过程中还需要大量消耗煤炭。每生产一立方米的红砖,就需要消耗100多公斤的煤炭,煤炭的消耗量巨大。我国能源资源相对紧张,而煤炭作为不可再生资源,大量的煤炭消耗不仅带来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还导致了煤炭的浪费。在燃烧过程中,红砖生产会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这不仅加剧了温室效应,也会对全球气候变暖产生不良影响。而且,由于烧制红砖需要高温煅烧,整个过程会释放大量有毒气体,给当地的环境带来严重污染。长期暴露在这些有毒气体中,工人和附近居民的健康会受到威胁,呼吸系统疾病等健康问题屡见不鲜。与此同时,这些有害气体还会影响到附近农田的土壤质量,污染水源,严重影响农业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许多红砖生产厂都是小作坊性质,工厂的生产设备简陋,管理松散,导致环境污染更加严重,工人的生产安全得不到保障。传统的红砖烧制大多是在封闭的窑洞中进行,这种窑洞的设计有助于隔热和防潮,但也使得空气流通较差,导致有害气体在窑洞内积聚,严重危害工人的健康。由于许多小作坊并没有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工人的身体健康面临极大风险。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不愿从事高污染、高危害的行业,因此,居民们纷纷反对在自己居住的区域设立红砖厂,社会的环保意识逐步觉醒。
在城市建设中,红砖早已被钢筋水泥等更为坚固的材料所替代。尽管如此,农村地区由于长期以来缺乏合适的替代建筑材料,红砖依旧是常见的建筑选择。过去,农村建筑对材料的要求不高,主要追求便宜和实用。因此,红砖作为取材容易、成本低廉的建筑材料,曾经风靡一时。而且在过去,由于缺乏对环保问题的重视,人们对于耕地破坏、土壤流失、二氧化碳排放等问题的关注较少。随着新型建筑材料如水泥砖和空心砖的出现,红砖的优势逐渐被这些材料所取代。水泥砖可以使用废石料、建筑垃圾等作为原料,其制造工艺相对简单,且无需高温煅烧,因此更加环保。此外,水泥砖具有较低的吸水性,抗冻性强,使用寿命也较长,且价格比红砖更为便宜。而空心砖则在制造过程中减少了黏土的使用,污染较少,并且具有更好的隔音效果和减轻墙体重量的优势。
由于水泥砖和空心砖不仅取材方便、成本低廉,而且还能实现废料的再利用,国家在环保和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角度上,十分提倡使用这些新型材料。随着环保意识的提升,人们开始更加注重建筑材料的环保性,红砖的需求逐渐减少。同时,国家也出于保护耕地资源、减少环境污染的考虑,对红砖的生产和使用进行了限制。因此,红砖的使用逐渐被淘汰,尤其是在城市建设中,几乎看不到它的身影。而在农村,随着水泥砖、空心砖等材料的普及,红砖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发布于:天津市景盛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